一個樸實善良的老人,一個無私熱心的村干部,40多年如一日,在偏僻的黃河灘區(qū)無私奉獻,助人為樂。他可以20多天沒日沒夜為了忙活村里的挖河修橋而累倒,他可以帶病在抗洪搶險前線堅持七天七夜不回家,扛起麻袋去堵堤比年輕人跑的都快。他可以10多年不給自己買新衣服穿,卻多次為災區(qū)捐款捐物并資助數(shù)名貧困學生。他是出了名的好女婿,他是遠近聞名的“活雷鋒”。他是一個平凡的農(nóng)民,但在平凡中演繹著精彩的人生。他就是濮陽縣渠村鄉(xiāng)陳寨村黨支部委員、村委委員——陳國明。
“他是個好人,是個實在人,是個熱心人……”認識陳國明的人,只要一提起他幾乎都離不開這句話。這是樸實的農(nóng)民對陳國明最真摯、最崇高的評價。從18歲就開始當村干部,陳國明在黃河灘區(qū)的最基層自強不息,甘于奉獻,樂于助人,肯于吃虧,被譽為“雷鋒式好村官”。
他是群眾的貼心干部
陳寨村分為前、中、后三個村。陳國明作為陳寨村黨支部委員、村委委員,主要負責后陳寨村工作。40多年來,后陳寨村誰家有事都會毫不見外的找他,而他也總是很熱情很有耐心地去幫;分責任田時,個別不好的地塊如果大家都不想要,陳國明就自己要;洪水來的時候,他不顧個人生死安危,沖在搶險最前面,曾七天七夜堅持在黃河小堤,扛起麻袋去堵堤時比年輕人跑的都快;以前給村里那些去世的人換穿衣服,他都隨叫隨到;在他擔任大隊會計、村委會會計期間,村里帳目清楚,收支明白。
村里有些必須有人干而許多人不愿干的事,陳國明就挑頭。上世紀90年代初后陳寨村沒有一條灌溉渠,天旱時村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地里的莊稼苗慢慢地枯萎。要開挖一條灌溉渠,不但要占用很多耕地,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干不好就是出力不討好的“差事”。當時陳國明不聽家里人勸阻,主動“請纓”,挨家挨戶地做工作。繪圖紙、做規(guī)劃,帶領(lǐng)群眾不分晝夜地苦干了20多天,終于挖通了一條長1500米的灌溉渠,徹底解決了全村幾百畝耕地的灌溉問題。
2010年剛過完春節(jié),村里的很多青壯年就出去打工掙錢了。灌溉渠需要清挖,村頭小橋也需要修建,但是挖河修橋需要租用挖土車和購買水泥、磚石。沒有勞力,陳國明就發(fā)動沒有外去的村民參加修橋挖河;沒有資金,他就和其他村干部想辦法自行解決。每天天不亮陳國明就起床,一直忙到天黑,晚上還要加班對帳。在他的帶動下,參加修橋挖河的村民也都熱情高漲,每個人都很賣力。雖然陳國明身體硬朗,但畢竟年齡大了,去年4月4日,看著挖好的河道和修建好的小橋,他累倒在了床上。家里人埋怨他干活不要命,但他卻說:“為了大家,我累倒也值得!”
他在奉獻中收獲著快樂
陳國明簡樸慣了,他甚至10多年都不舍得給自己買件新衣服,平常都是撿兒子穿過的。但他在勤勞節(jié)儉的背后卻有助人為樂的“愛好”。
因為主要靠種地生活,陳國明家的日子并不富裕。鄰居家有的蓋起了兩層小樓,而他家的房子卻還是30多年前的舊瓦房。其中三間經(jīng)洪水浸泡早已成了危房,甚至院子連個大門都不舍得安裝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他卻省吃儉用對該鄉(xiāng)馬莊村、后園村、前園村的幾名貧困學生進行了資助。
平時趕集時遇到腿腳不方便的老人,他主動騎三輪車把老人送回家。下雨后田間小路溝多難走,他把自己家沒長熟的莊稼割掉一大片,讓別人的車輛從自己家的責任田里經(jīng)過。2007年移動公司在后陳寨村建一座信號塔,陳國明給那些施工人員義務做飯,還送米送面、送西瓜。直到現(xiàn)在王師傅提起陳國明都還是很激動:“我走南闖北去過很多地方,但從沒見過像陳國明這樣的大好人”。
陳國明雖然不富裕,但對慈善一直很熱心。僅2010年,陳國明就捐款多次。2010年1月25日,在電視上看到海地發(fā)生地震災害后,陳國明寢食不安,他騎車幾十里跑到海通鄉(xiāng),托熟人去市慈善總會,把攢下來準備過春節(jié)用的200元錢捐了出來。2010年春天,我國西南地區(qū)發(fā)生特大干旱,他也委托村里在鄭州讀書的學生前往省慈善總會捐款。4月份青海玉樹發(fā)生地震后,他又趕緊騎車跑到鄉(xiāng)政府找到包村干部,第一時間為災區(qū)同胞捐出了200元。除此之外,他還響應省慈善總會的號召,設立了以“陳國明”冠名的小額愛心基金,錢雖然不多,但卻在偏僻的農(nóng)村營造了人人都可參與慈善事業(yè)的良好氛圍。40多年來,像這些平凡生活中的小事陳國明做了很多很多。
去年8月底,陳國明去幾里外的集市上賣了些麥子,他說學生就要開學了,過幾天還要去學校資助幾名貧困學生。今年1月14日,渠村鄉(xiāng)后園小學校長杜國星在學校老師的陪同下,冒著嚴寒來到后陳寨村,給陳國明送來了“捐資助學 功德無量”的錦旗,感謝他多次賣麥捐款助學。陳國明卻說,兒女都出外打工了,家里存放的麥子也吃不完,賣掉些麥子能幫助些學生或是向災區(qū)獻點愛心,這比讓他住好房子、穿好衣服都開心。
他甘當群眾的“出氣筒”
2007年秋天,后陳寨村大部分地塊都已經(jīng)種上了小麥,但流動責任田卻還在忙著分地。經(jīng)過小隊干部幾天的忙碌,終于快把流動地分好了,但最后卻發(fā)現(xiàn)少了一米多寬,最后一家村民不愿意了。如果重新分, 勢必錯過播種小麥的最佳時間。小隊干部就找到了陳國明,陳國明當即就說:“把那缺少的一米多寬算到我家地里”。
群眾因為生活瑣事難免會發(fā)生鄰里矛盾,感覺吃虧的一方往往會找到陳國明大喊大叫,有的甚至沖他吼著發(fā)脾氣,而他總是耐心傾聽群眾意見。有時候全家人正在吃飯或有客人的時候,也會聽突然找上門的群眾吵嚷,對此他總是耐心勸慰,從不生氣。2007年8月份,“村村通”工程開始了。這對常年遭受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兩腳泥”的后陳寨村村民來說,無疑是個天大的喜訊。按照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,村里的街道寬是6米,恰巧一家村民的小花椒樹影響施工需要刨掉。這個村民不僅不理會,反而和另外一名村干部爭執(zhí)起來,陳國明趕緊上前勸解,該村民卻一拳打到陳國明臉上,頓時起了個大包。派出所知道此事后,要追究這個村民,又是陳國明出來說情才算了事。這個村民知道后很受感動,立即刨下自己的花椒樹,主動給陳國明道歉。此后,修路工作順利進行,大家都積極主動配合。
陳國明總是說:“大家選我當村干部,是因為信任我,他們有時候情緒激動也不是沖我個人,而是因為我是村干部,傾聽群眾心聲幫大家排解不滿情緒是我的責任,他們就算有過激行為我也要寬容。”陳國明在村里從不擺架子,更不會盛氣凌人地耍派頭,而是真心為群眾排憂解難,甘當群眾的“出氣筒”。
小村莊在和諧中發(fā)展
陳國明一直強調(diào)孝老愛親,自己做好表率。岳父岳母健在的時候,他經(jīng)常跑七八里路去岳父家?guī)兔Ω苫?,是出了名的好女婿。他所負責的后陳寨村家家都很孝敬老人關(guān)愛孩子,疾病磨難都不離不棄,幾乎沒有發(fā)生過不孝順親人的事。
陳玉柱是后陳寨村的一個五保戶,長年獨自一人居住,到了晚年疾病纏身。雖然他去世20多年了,但陳國明義務照顧孤寡老人陳玉柱的事,村里人一直傳頌著,都說陳玉柱最后能安然離去,多虧陳國明這樣的好心人。陳國明經(jīng)常去照顧他,不僅幫忙提水送飯,還經(jīng)常用平板車拉著他跑到幾里地外的衛(wèi)生院看病。點點滴滴,好幾年如一日,直到最后老人欣慰地離去。陳國明和他沒有任何親緣關(guān)系,卻長期不嫌臟不嫌累地去照顧。
陳國明一直奉行 “再窮不能窮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。在他的熏陶和帶領(lǐng)下,幾十年來后陳寨村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,村里人喜歡相互比誰家的孩子學習好,誰家的孩子考大學考的分數(shù)高。現(xiàn)在在北京工作的女博士陳俊盼每當提起自己的家鄉(xiāng),都很感慨地說:“我們村能有國明爺那樣的帶頭人真是幸運。”
后陳寨村位于渠村鄉(xiāng)東灘區(qū),離濮陽縣城有40公里,位置比較偏僻,又經(jīng)常發(fā)生洪澇災害,在發(fā)展經(jīng)濟上受到制約。陳國明結(jié)合當?shù)貙嶋H情況,帶領(lǐng)村民們在大力發(fā)展小麥、大豆、玉米等農(nóng)作物的同時,積極開展養(yǎng)雞、養(yǎng)豬、養(yǎng)魚等養(yǎng)殖業(yè)項目,還引導村民搞綠色種植和勞務輸出等,改變了大家過去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。最近幾年,村里已經(jīng)沒有了過去農(nóng)閑時村民總聚在大街上閑聊瞎侃的情景。現(xiàn)在,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彩電、冰箱、空調(diào)、洗衣機等家用電器,有的甚至還買了小轎車。村里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,處處洋溢著現(xiàn)代化氣息。
陳國明同志簡介:陳國明,男,漢族,1948年4月出生,農(nóng)民,濮陽縣渠村鄉(xiāng)后陳寨村人,現(xiàn)在是陳寨村黨支部委員、村委委員,他從18歲就開始當村干部,40多年如一日,在偏僻的黃河灘區(qū)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,被譽為雷鋒式好村官。2008年初濮陽縣委書記張建國,縣委常委、常務副縣長劉洪浩,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長邱國讓等領(lǐng)導看望他時,對他的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。作為大河網(wǎng)和中青網(wǎng)推薦的候選人,曾被評選為中國網(wǎng)絡媒體首屆感動中國人物。(記者 王志浩 實習生 劉新杰)